幼儿园升小学报寄宿班(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看点 眼下,在一片精细化育儿和“贴身鸡娃”的大潮下,却有家庭甘愿“放手”。来自魔都的Sally爸爸,就是这样一位逆潮流育儿的家长。在女儿五年级升六年级的关口,他将孩子从家门口的学校,转去一所离家100多公里的新学校。放弃大上海的教育资源,转去周边城市过寄宿生活,这一大胆选择,却让他解锁了“教育不焦虑”的可能。


这些年,很多家长都在热衷“贴身鸡娃”、一手包办孩子的学业和生活。可是,却有一些家长反其道行之,将孩子送往寄宿学校,远离自己的“管辖区”。


这仅仅是在用距离,换空间吗?


去年9月,惠灵顿(中国)旗下的最大旗舰寄宿学校——南通惠立学校开校时,就吸引了很多来自上海以及周边城市的家庭。其中,有不少家长就是冲着惠灵顿和惠立这块金字招牌去的。


在上海外企工作的Sally爸爸,就是这样一位铁杆粉丝。


家就在上海的他,不仅舍近求远,将孩子从家门口学校,送到100公里外的新创办学校,还在五年级升六年级的关键阶段,让女儿开始独立自主、过一种全新的寄宿生活。


听上去就有点疯狂。


可是Sally爸爸却觉得这一选择很明智。他说,自己用距离,换来的不仅是更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相处空间,更是孩子脱胎换骨的转变。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在一片精细化育儿的当下,寄宿到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一个洒满阳光的午后,外滩君探访了南通惠立学校,也和Sally爸爸聊了聊他的择校经历和育儿感悟。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Sally和爸爸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当家庭关系变得紧张、焦虑


在窗明几净的校园咖啡厅里,外滩君看到了从上海赶来的Sally爸爸。驱车一个半小时的他,完全没有疲惫感,整个人看上去格外精神。


采访间隙,孩子们正在上课,他特地去瞄了一眼女儿的宿舍,看看孩子的床铺、内务整理得怎么样。


“孩子经常丢三落四的,我刚才转了一圈,看到雨伞又落在宿舍大厅了。”Sally爸爸挥挥手里的雨伞,笑着说,现在这里就是女儿的“第二个家”。孩子在哪里,老父亲的心就跟到哪里。


从Sally爸爸藏不住的笑容可以看出,他对女儿这段崭新的学习生活体验,非常满意。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聊起当初,为什么将女儿从魔都转学南通,Sally爸爸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鸡血的父亲,他更愿意从孩子长远的幸福人生,来考虑教育问题。“眼下的很多焦虑和心累,在我看来是毫无意义的,更不能以牺牲亲子关系为代价。


Sally爸爸介绍说,自己和爱人都在外企工作,夫妻俩平时工作就忙,加班不少,每天还要挤出时间,盯写作业、检查作业、督促练琴,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不禁感到心力交瘁。


当初Sally从双语幼儿园毕业后,为了节省通勤时间,他们选择了家附近的对口小学。没想到,原本活泼外向、充满好奇心的女儿,五年下来眼睛里都没有光了。


“每天一到写作业和练琴的时间,Sally总是动不动就往厕所跑,她妈妈担心坏了,我们差点就带她去医院看泌尿系统了。”


孩子拖拉、不爱学习,家长一边被焦虑裹挟,一边还要承担“教育经纪人”角色,疲于应付从学校“溢出来”的各种琐事,家庭关系也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每当孩子和妈妈起了冲突,双方都有怨言,我都不知道该站在哪一边,只能充当双方的出气筒。”


为了孩子,也为了家庭关系,他决定主动出击,在五年级升六年级的关口,将孩子转学到一所体制外学校。


多方探校考察下来,南通惠立这所新创办的学校,让他眼前一亮。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虽然学校距离上海有100多公里,但这所惠灵顿(中国)旗下的双语学校,不仅可以提供孩子全寄宿和周寄宿(每周末还有南通往返上海的班车接送),而且整个教师团队非常专业,有来自英国顶级私校的经验传承。


创校校长Simon Kenworthy先生本人,就是英式寄宿教育的受益者。从10岁开始寄宿生活的他,更是将这段寄宿经历,视为宝贵的人生体验。因此,他希望在南通惠立学校,也能给中国孩子带来一个安全、包容、更能激发学习兴趣与自身潜能的成长环境。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创校校长Simon Kenworthy先生和学生在一起


学校所强调的“关注每个孩子的内心幸福和终身成长”的价值观,也让Sally爸爸很有共鸣。


因为在外企担任HR多年,Sally爸爸也算是阅人无数,他对教育有自己的看法。

我共事过很多名校毕业、高学历的年轻人,他们对于目标明确、方法确定的任务可以很好的完成,就如同一次次考试取得高分。但随着环境的快速变化,面对乌卡时代,找不到自我,失去向上的动力。因此,我特别看重女儿内心的幸福感,还有终身学习成长的内驱力,有了这两点,在未来职场上不会差的。


他观察到,在南通惠立,“终身学习和幸福成长”这一点并非停留在口号,而是体现在诸多细节里。


每到一所学校,Sally爸爸都喜欢观察孩子们的状态。让他印象深刻的是:


他看到南通惠立校园里三五成群的孩子们,都是笑脸盈盈的,眼里有光;和孩子们随意聊天,他们的谈吐以及良好的心态,也让他很欣赏;甚至,他还会留心孩子们正在涂鸦的画作,因为孩子的画能真实展现他们的内心状态。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Sally爸爸补充说,最打动自己的,还有一个细节。


访校期间,他特地去教学楼溜达了一圈。在数理教室里,他看到坐班老师的办公桌旁有一排书架,上面玲琅满目地摆着各类教材和教育心理学书籍,仅数学就有沪教版、人教版、新课标实验版、以及海外版本等。任课老师还仔细地标注出,自己与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活动计划、课程研究进展......


能看出,学科老师真的是将很大精力,花在了教育教学和课程研究上,取长补短,持续精进。”Sally爸爸说,如果老师自身有强大的学习意愿,还怕教不好学生吗?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尤其当很多学校日益被形式主义裹挟,一线老师们缺少真正教书育人的空间,他觉得,这一幕更为难得。


当然,寄宿本身,原本就是Sally爸爸教育规划里的一环。


“我们是有送孩子出国留学打算的。无论是本科阶段出国,还是高中段出国,我都希望她在出去前有几年寄宿生活的体验,锻炼独立生活、自主学习的能力。”


就这样,Sally爸爸2022年底就决定了加入南通惠立,并预留了半年过渡期帮助Sally迎接学习和生活上的变化。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从担忧焦虑,到放手成长


刚开始决定送女儿上寄宿学校,还是在离家100公里外的江苏南通,Sally爸爸也并非毫无担忧——


一个从小到大,被家人关怀备至的独生女,能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


小学高年级段,学业压力陡增,远离父母的监督,她能处理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吗?


正值青春期的女儿,能否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遇到冲突摩擦怎么办?


这些都是大多数家庭在面临“孩子寄宿”问题时,最常见的疑虑。


可是很快,Sally爸爸的顾虑就打消了大半。


刚入学不久,女儿就自告奋勇,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电话那头的Sally爸爸,简直不敢相信:之前每次让她去游泳训练,都要靠威逼利诱、软磨硬泡,现在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原来,游泳课,是惠立所强调的CCA兴趣课程里的一项内容。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学校在各个年级段选拔组建了一支游泳队,在团体协作和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Sally爸爸没想到,曾经耍赖不肯训练的女儿,居然在校队里坚持了下来。开学至今,每周三的早上,她甘愿6点起床,在宿管老师的带领下,6点半集合前往游泳馆。每次训练完了她都会主动和爸爸分享,今天又游了多少圈,进步了多少...


不仅是兴趣爱好,学业上,Sally爸爸发现,女儿好像也有了不一样的状态。


最明显的改变是,之前女儿总是处于焦虑当中,担心自己作业完不成、题目写不对、被老师批评,可现在,她的好奇心又回来了,话也变得多了起来


无论是电话沟通,还是周末回家,Sally和爸爸妈妈的对话,常常是以“你知道吗”开始,接下来她会乐此不疲地分享,最近课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参与了什么有成就感的学习项目,接下来打算看什么书,正在做哪个领域的小组课题研究....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Sally和爸爸妈妈


以前一到写作业和练琴时,就爱往厕所跑的女儿,现在没有了父母的督促,居然也能自主安排好各科作业。每天放学后回到宿舍区,她不仅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作业,还能空出时间练琴、休闲娱乐、以及睡前阅读,一切有条不紊。


Sally爸爸还曾一度担心,女儿来了体制外学校,英语会跟不上,尤其是像惠立这样的双语学校。


没想到,一开始被学校分在的B班(学校会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分班,分为ABC三个班型)的女儿,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就升到了A班。


因为充分的英文环境浸润,加上全天候与外教老师的沟通,女儿的英文进步很快。她对一些之前不感兴趣的英文原版书、英文纪录片,也开始兴趣盎然,张口闭口就是,“哦,这个我知道哎,我们老师有讲过!”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甚至,孩子天性里的“社牛”的一面,也开始释放出来。很快她就和班里另一位女孩成了好朋友。两个小女生经常找外教聊天,还去其他班级串门,结识不同的外教老师,口语交流也突飞猛进。


“事实证明,当孩子到了一个重视全人教育和正向鼓励的环境里,他的适应性、可塑性,都比父母想象中要强得多。


看到过去那个机灵、活泼的小姑娘又回来了,连家庭关系也变得和睦起来,Sally爸爸不禁庆幸自己的选择。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寄宿本身

也是全人教育的一部分


好奇于南通惠立学校的寄宿生活,怎么会让一个孩子产生这样大的改变,外滩君还采访了学校的舍监Jane老师


Jane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资深宿管老师,在加入南通惠立前,就在国际学校有过多年的宿管团队建设经验。她带领我们参观了校园里的寄宿学院。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舍监Jane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如果说校园一进门,开阔的英式橄榄球场、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以及高标准的体育馆、剧院等一众设施,让人感受到的是英式教育的高大上,那么眼前小而美的Boarding House(寄宿学院),则是英式寄宿“温馨”的一面。


毕竟,对于寄宿生来说,它可是承载着家的角色


只见宿舍楼的每一层大厅里,都有专门让孩子学习的空间,还有温馨的图书角,每个月都会换一批适龄段新书。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这里也有专门供孩子们娱乐和放松的地方,每天寄宿团队都会安排不同的活动,比如乒乓球、台球、飞盘、绘画、涂色以及各种休闲游戏。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晚间,学校的剧场、体育馆、游泳馆等设施,也都会向寄宿生开放,进一步拓展孩子们的兴趣培养和社交空间。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宿舍就不用说了,2-3人的小房间里,小床和桌椅拾掇得都很整齐。地板上铺着柔软的地毯,墙上还贴着孩子们的内务整理情况,从床铺整理到物品归置,一一对应。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外滩君感慨,很难想象,这些在家里被父母、长辈一手包办着长大的孩子们,离开了父母,居然也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Jane老师笑着说,“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她表示,在南通惠立,寄宿本身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它能让孩子人格更独立,也更有责任感。特别对于未来要出国留学的孩子,这段寄宿经历更加重要。


但是,要想让寄宿体验,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成为全人教育的一部分,还需要学校层面的多方保障。



1.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就像Sally爸爸一开始担心的,孩子寄宿以后,是否会像脱缰的野马,彻底放飞自我。这一点,可能也是很多家长的担忧。


Jane老师介绍说,一个良好的寄宿生活,肯定是有张有弛的,基于孩子成长发展的心理规律上,进行管理。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为此,学校特别将学科老师、纳入宿管团队,担任导师的角色。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有一段固定的学习时间,就由各学科的导师们轮流值班,负责答疑。


“比如每天6点至7点半,只有这段时间可以用来完成作业,孩子们反而效率高了,不像在家里那样磨磨蹭蹭。当然,我们的学科老师也不会像家长那样,事无巨细地帮忙检查和订正作业,因为我们所需要培养孩子的能力之一是学习的自主性,这个能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是受益终生的。”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Jane表示,我们希望作业能回归它应有的作用,真实地反馈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方便学科老师查漏补缺。


事实是,当孩子们有一个松弛有度的自主管理空间,他们的自驱力反而得到了提高。包括Sally在内,现在很多孩子基本不会出现作业拖拉的情况,遇到不会的题目,还会主动寻求导师的帮助。自习结束后,到了孩子们最期待的晚间活动时间,他们会热情饱满地参与其中。


孩子学习这一块,学校和老师是主旋律。专业的事,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当学校和家庭之间有了边界感,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Jane强调。


2.心理安全,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安全,始终都是寄宿生活的重中之重。对于南通惠立的寄宿管理团队而言,“安全”二字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在人身安全之外,最重要的,还有心理安全。Jane认为,“心理安全,包括一个孩子在人际相处中细微的内心感受、集体归属感、以及离开父母以后的内心适应度。


第一次离家过集体生活,对任何孩子来说,都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身心挑战。


就像Sally偶尔也会哭哭啼啼地在电话里抱怨,“谁谁谁惹我生气了,我太气愤、太伤心了…”不过,她发泄完情绪后,还能进行自我调节,“好了爸爸,我只是和你说一下这个事情,冷静一下就没事了。”


Sally爸爸很欣慰,女儿能有这份情绪管理和自我接纳能力。当然,这和惠立所强调的幸福教育观,不无关系。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除了在日常课程中有情绪管理与幸福教育的相关内容,寄宿生活里同样无处不在。


比如,每周四晚上,学校会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入驻宿舍区,像个知心大哥哥、大姐姐,和孩子们聊聊天;而宿管团队的每一位老师,也都深谙青春期孩子和儿童心理,在处理学生矛盾时,不仅讲究方式方法,还能将生活中的小摩擦,变成教育契机。


“有一次,几个小学五年级的男孩子发生了口角摩擦。宿管老师让他们分别来到办公室,没有指责,也没让他们评判谁对谁错,只是让他们想一想,这件事如果重来一遍,自己怎么处理会更好。后来,这几个孩子不仅认识到错误,还成了朋友。”


Jane笑着说,把解决办法交给孩子们,这何尝不是他们成长中的宝贵一课。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她提醒,不过家长也需要改变一个错误认知,认为寄宿就是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教育。“我们鼓励家长每天都和孩子有一个电话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喜怒哀乐,周末也能和孩子有高质量的亲子时光,这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非常重要。” 孩子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才会敞开胸怀,与小伙伴和老师互动,勇于去尝试新的事物,有信心适应新的环境。


心理安全是由家校携手建立的。除了寄宿团队里老师的支持,Sally的爸爸也非常重视给与女儿充分的安全感。他给女儿第一学年两次“特权”,只有女儿有需要,一个电话就能把爸爸无条件“召唤”过来。Sally担任升旗手的那次就行使了特权,“我从上海往返南通驱车几个小时,只为了来看她15分钟的升旗仪式,但那一刻女儿觉得很重要很自豪,想让我亲眼见证,我也觉得值得了。”Sally也因为爸爸到场来参与升旗仪式而倍感骄傲。


3.顺畅、及时的沟通反馈机制


前段时间,Sally爸爸收到了学校发来的一段为寄宿生举办的生日派对视频。


视频里,女儿在一旁兴奋不已,又唱又跳,完全融入了寄宿大家庭。孩子脸上发自内心的高兴,Sally爸爸已经很久没看到了。


他更欣慰的是,家校之间能有像这样非常丝滑顺畅的沟通。每个月,学校会发来一份“寄宿月报”,帮助他了解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情况。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家长有任何疑问,也可以随时和学校管理层沟通。Sally爸爸就参加过一次和校长、校董面对面交流的Coffee Time。


大到学校的教育规划、学科设计,小到老师授课是否用PPT、流感病毒的校园防护措施,都可以拿出来讨论,校方也会诚恳地予以解答。


家校沟通,也是一种 “校园共建”的过程。


Jane表示,校园共建的理念,也同样体现在寄宿生活当中。孩子们可以对寄宿体验提出各方面建议,比如“在作业时间里是否可以放轻音乐”“宿舍大厅里是否可以添加一些游戏设备”,都会被认真对待和评估。


当女儿从家门口小学,转到寄宿学校,父亲解锁了“不焦虑养娃法”

后记


和Sally爸爸、Jane老师聊过之后,也打破了外滩君对 “寄宿学校”的传统印象。怪不得,这里吸引了不少来自上海的家庭。


就像Sally爸爸所说,如果寄宿体验,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来说,不仅没有减分,反而是“加分项”,那何乐而不为呢?


换个角度,如果仅仅因为距离原因,或者不舍得放手,就错过了一个注重全人教育的学习环境,恐怕也有点遗憾。


采访最后,Sally爸爸意犹未尽地和外滩君分享了一个场景。


“有一次我来学校看孩子,坐在草坪上,女儿和小伙伴在身边嬉戏,甚至有蝴蝶在草地上飞。我抬头看着天上悠哉的白云,那一刻,我觉得太美好了,教育本该是这样啊…”


他说,自己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松弛感。而发生在孩子身上真真切切的变化,则让他看到了教育美好的样子。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