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师资格考试中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部分知识内容考查较为基础,备考环节主要涉及定义、教学启示以及俗语和例子的反选,着重辨析顺序性和阶段性的区别,理解概念的含义,通过理解和做题方式掌握该部分内容。

  【知识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不能脱离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具体表现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教学启示

  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具体表现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2)教学启示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知识辨析】顺序性VS阶段性

  顺序性:从~到~,由~到~,不可逆,不可逾越性或不可跨越性。

  阶段性:分阶段进行;每阶段各有其特点。(注:少年期又名心理断乳期、危险期、疾风骤雨期、多事之秋、半成熟半幼稚时期)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具体表现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2)教学启示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关键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的。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具体表现

  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2)教学启示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面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帮助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要帮助学生善于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具体表现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2)教学启示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考题演练】

  1.印染技工的颜色鉴别能力比一般人要强很多,这说明遗传素质具有( )。

  A.差异性 B.可塑性

  C.对身心发展的制约性 D.对身心发展的不可控性

  1.【答案】B。解析: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在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下,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题干中印染技工的颜色鉴别能力比一般人要强很多,说明在实践活动影响下,遗传素质发生了改变。

  2.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 )。

  A.主导性因素 B.决定性因素 C.动力 D.条件

  2.【答案】B。解析: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逆境可以成才,同流而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威武不能屈等典故反映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