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冬健教授:马斯克批评MBA教育,MBA到底值不值得读?

12月9日SpaceX火箭的爆炸声,似乎没有让“火星人”埃隆·马斯克败兴。次日,他在《华尔街日报》的论坛上大放厥词:“有太多MBA在管理企业。美国正在‘MBA化’,这不太妙。”

施冬健教授:马斯克批评MBA教育,MBA到底值不值得读?

现年49岁的马斯克,最高学位是常青藤盟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士,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的第二天就辍学创业。上个月,他超越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跃居全球富豪榜第二位。

以自身经历为例,马斯克强调企业管理者应当多聚焦产品和服务,少关注财务报表。管理者应当在企业一线,而不是困在会议室。

马斯克的“MBA误导无用论”,遭到多家顶级商学院院长的反驳。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前院长格伦·哈伯德的观点较为客观。他认为,马斯克有天赋远见,但许多首席执行官得益于MBA教育或带领一支强大的MBA毕业生队伍,从而远见和执行力也不差。

有趣的是,马斯克旗下的特斯拉,列美国MBA学员心目中最有吸引力的雇主前十名。

读MBA,带来什么?

1881年,宾西法尼亚大学成立了全球最早的管理学院——沃顿经济金融学院。1908年,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二战后逐渐在欧美国家兴起。MBA教育自1990年代开始走红我国,报考人数不断创新高,2020年达到20万。

1999年,我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攻读MBA。回头来看,总结三点收获。

一、整合以往经历

我以往就读的工科、数学以及后来读的教育学,都有很强的专业性。相比之下,MBA课程(战略、人力资源、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组织文化、供应链等)显得乱七八糟、蜻蜓点水。

实质上,MBA教育在学员以往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历之前加了一个“1”。管理思想不仅适用于经商和从政,对所有行业甚至日常生活都有指导作用。

二、职业提升

除了传授管理思想,MBA教育在形式上模拟实战,强调小组作业和课堂演讲(presentation),每门课都要求实践性的论文。三十岁左右的学员,大多处于基层和中层,通过提升团队合作、独立研究和公众表达,许多毕业后在短期内得到职位晋升。

毕业回国三个月后,我受聘北京新东方留学移民公司总经理。此前在乡镇企业、中科院和国家机关,我都是普通员工,甚至基层管理也没做过。

三、钱途

MBA学费不菲,特别是名校,我几乎借了全款读MBA,因为相信教育的投资回报,越是名校回报率越高。毕业一年,我还清了两年留学的所有费用,在北京买了大房子。

离开新东方后,我在大学、企业和政府教授管理学和领导学。许多MBA毕业生也没有经商,从事管理学讲师或者咨询,收入同样不菲。

明茨伯格对MBA教育的批评

施冬健教授:马斯克批评MBA教育,MBA到底值不值得读?

母校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的亨利·明茨伯格教授,被公认为当代管理学界最杰出的“离经叛道者”。他对MBA教育早有微词,"MBA,因为错误的原因,用错误的方式,教育错误的人。"

在著作《管理者而非MBA》(Managers Not MBAs)中,明茨伯格说:"坐在教室里,学不到领导企业的方法。"他认为传统的MBA毕业生就像病毒一样从机体内部摧残管理实践,使公司对实战中的管理方法视而不见。为了探索更好的管理培训模式,他在麦吉尔大学创立“国际实践管理教育”(IMPM)项目,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管理者提升世界顶级公司管理经验。

明茨伯格教授对MBA教育不齿,但为了顾及学院的面子,他为每届MBA新生作一个小时的讲座。记得这个个子不高、眼睛滴溜溜转、爱开有色玩笑的小老头说:“商学院不教管理实践,向学生灌输狭隘的、唯利是图的思维方式,漠视社会责任感。这样教育出来的人通常把手下的员工看作是一种资源,而不是活生生的个人。”

中国MBA教育,最缺少的是批判性思维

多年前,我在某985名校的一次EMBA开学典礼上发言:

很遗憾地告诉大家:读完EMBA课程,大家成为优秀管理者的概率显著上升,成为行业领导者的概率却急剧下降。原因何在?


我们原来思想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天马行空。掌握了SWOT分析、五力模型、波士顿矩阵,我们的思维可能会越来越受到束缚,因为遇到问题大脑就会条件反射冒出这些套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技术和商业模式日新月异,一切章法和套路都将成为我们登顶的绊脚石。


猜想主席台上学校和商学院领导们一定表情复杂,我马上切换“频道”: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劝同学们退学。本校的EMBA项目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每一个观点、同学的每一个发言,本能地想一想有没有反例,能不能得出相反的结论,不放弃任何一个辩论的机会。如果大家都这么做,读EMBA的时间投入和经济投入就一定物有所值。”

施冬健教授:马斯克批评MBA教育,MBA到底值不值得读?

我这番话,有感而发!

执教MBA/EMBA的近二十年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国内学生大多过于“温文尔雅”、过于“尊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和我唱反调,鼓励同学之间相互辩论。考试前,我会“剧透”一道大题,请学生们对拙作《领导学——全球视野与中国实践》中的观点以及授课中的观点提出质疑,并给出论据和反例。

遗憾的是,无论如何鼓励,大胆唱反调的比例不高,和北美商学院课堂上的唇枪舌剑相去甚远。每次考试,总有几位学生在试卷上回答“老师,您的书写得很好,课堂的观点也没问题,实在挑不出什么问题。”即使答题了,大多不痛不痒,有价值的观点寥寥。

三十岁左右的MBA学员以及更年长的EMBA学员,在知识、生活经历和工作经历方面都具备较好的储备,许多甚至已经走上了重要的管理岗位。但是,为什么大部分学员不唱反调,或者唱不出高质量的反调?

人是万物之灵,生来就有从独特视角观察和把握事物间联系的能力。知识和经验是把双刃剑,我们的知识和经验越多,越容易失去孩童的赤子之心,越失去好奇心、想象力和思辨精神,越失去自我。

个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缺失,也有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外部原因。崇尚求同、压抑个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尊重长辈、老师和领导,即使有不同意见也通常藏在心里,以免冒犯。有学员说,在某门课上提了不同看法,老师当场发飙、拂袖而去。

MBA值得读,问题在于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读!


本专栏作者:施冬健,管理学教授,教育学者,作家。

感谢阅读我的文章,欢迎探讨指正!

返回
顶部